教育政策

2024年重庆科技工作重点

发布者:发展规划处发布时间:2024-03-05浏览次数:191

      2024年,全市科技工作聚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紧扣“416”科技创新布局,按照“强党建、抓落实、重改革、促创新”思路,在提升科技创新服务重大战略能力、加快四大科创高地战略布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壮大科技人才队伍、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等六个方面狠下功夫,着力提升科技工作显示度、科技创新贡献度、创新氛围活跃度。

      一是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服务重大战略的能力,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全面对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推动科创核心承载区加快成势。支持西部(重庆)科学城高水平建设金凤实验室,打造国家生物资源战略备份,引进更多高端创新资源。支持广阳湾智创生态城特色化建设迎龙创新港,推动重庆脑与智能科学中心取得阶段性成果,增强科创平台集聚优势,支撑绿色低碳科创高地。推动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加大与长江经济带有关省市科技创新合作,围绕长江上游生态保护、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等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和实施一批应用示范项目,协同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碳达峰碳中和等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工作。

      二是着力加快四大科创高地战略布局,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迭代完善416”科技创新布局。全面建立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加快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着力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着力打造4+5+M+N”新的科创平台体系。逐步启动四大重庆实验室建设,支持重点高校建设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梯次培育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和市级科技创新平台。构建5+8”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核心软件、人工智能等5个重大专项,以及新能源、绿色低碳等8个重点专项,布局新方向、新领域超过40%,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构建全周期全链条市场化的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支持科研院所与科技领军企业高位嫁接、融合发展。探索构建场景驱动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新范式,健全完善科技成果高质量供给、高效率转化新生态。

      三是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提升行动,激励区县孵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企业揭榜攻关行动。做大做强科技领军企业,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创新主导作用,建立科技企业技术难题揭榜挂帅机制。实施校(院)企合作行动,支持高校与科技领军企业产学研合作,打造平台型、枢纽型、开放型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常态化举办技术成果对接、项目路演等活动,促进优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支持建设产学研联盟,更好促进以大企业带小企业,加快形成产业创新综合体。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团服务行动。联合市级部门,探索“企业下单—区县推荐—科技特派员团服务—企业评价”工作机制。探索开展“政银联动服务企业创新”改革试点,调整种子基金管理与实施,完善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运行机制。

      四是着力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厚植人才竞争优势。通过提升人才自主培育能力、加快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组织实施创新团队和人才计划、积极争取国家人才计划向西部地区倾斜、深入开展为青年人才和科技人才减负的专项行动5个方面,完善支持人才发展的制度体系,加快构建高素质国际化创新人才梯次引育体系,不断释放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五是着力扩大科技交流合作,构建开放协同创新格局。全面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推动“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成果落地,加快打造“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积极培育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提档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园区。清单式推进、台账式管理新一轮部市会商合作事项,联合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加快推进在山地城镇建设智能与安全、智能制造等领域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争取创建国家轻金属、卫星互联网应用等技术创新中心。迭代升级川渝协同创新“1+6”体系,高起点建设成渝中线科创走廊,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攻关50项以上,新增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3个。

      六是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强化科技创新综合改革,进一步优化科技部门的职能配置和内设机构,落实“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质科创资源共用共享机制”改革,落实精简瘦身任务,“一企一策”形成政企分离改革方案,推动下属科研院“三攻坚一盘活”政企分离改革。加快推进科技资源引进、科技监督评价、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国际科技合作等改革。加快数智科创建设,打造“数智科创驾驶舱”“科创大脑”等应用集成架构。出台《市区(县)联动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举措》,推动区县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办好科普进校园等活动,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