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好老师】“柏树”的二十年从教路

发布者:苟川发布时间:2018-09-20浏览次数:4171

“柏树”的二十年从教路

                        ——访重庆市名师李柳柏教授

今年暑期在清华大学培训时,李柳柏老师跟他95级的学生张光虎见了一面。这名学生如今在交通运输部工作,已年过不惑,但他知道李老师人在北京,立马就跑来跟老师见面叙旧。在学生张光虎心目中,这是一位很有魅力的老师,教学严谨、知识渊博,对学生们总是很有耐心。从1995年任教至今,李老师的学生已遍布五湖四海,即便毕业很久,学生们也总能记得这位师长。

20年,10余门课,他的课堂深受学生欢迎

1995年进入学校任教,主讲C语言程序设计、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综合课程设计等十余门课程,李柳柏的课得到了学生很高的评价。这并不是容易的事情。程序设计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内容更新较快,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堂高效学习,李老师备课非常用心,他说上课前最重要的就是“备学生”。

了解学情、关爱学生、洞悉学生的情况,不仅要在上课前做好教学设计,更要进一步思考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学得更好,理解得更深。“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在备课方面,除了要及时更新教授的知识,还要掌握班上学生储备的知识情况。”李老师谈到,同时为几个班级讲授知识,有的班级学生知识吸收快、底子好,就需要把教学内容加以延伸,反之则需要放慢讲课速度,把难点讲细讲透。听课的学生从“70后”到“00后”,但李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却一直备受学生喜欢。李老师认为:“备课需要用心用情,不同时代的青年有不同的特征和兴趣爱好,对计算机的使用和了解程度也不同。”

一年又一年,这位对教学一丝不苟的老师,获得了学生和同事的一致肯定,2017年,李柳柏老师获得了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一提起李柳柏老师,毕业五年的2009级学生钟全鹏说,“就是觉得他的课很有魔力,每节课都要坐第一排,李老师的课逻辑性很强,跟着他的节奏听课,知识就形成了体系”。而这位“有魔力”的李老师觉得,想要学生热爱课堂不仅要用心备课,还需要老师真正地关爱学生,在授课和指导学生时,老师们一定要特别有耐心,要鼓励学生多问问题,这样才能更了解学生的情况。

 “教育是要有情怀的”,20年如一日的教学,李老师始终把这句话牢记心中,并坚守着教书育人的初心。李老师说,学生们从不懂到懂给他带来的“成就感”和毕业后取得的成绩给他带来的“幸福感”,是他始终坚守教育“初心”的缘由。看着学生们由青涩到成熟,从一知半解到熟练掌握技术,他认为这是老师最大的幸福,为人师表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做一个“守望者”,用心地对待学生,帮助他们顺利走向未来。

(李柳柏与第一批本科毕业生合影)

聚焦信息化,他的研究从未停下脚步

信息化时代,初进大学校门的学子都会上《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而长师学生所用的教材正是李柳柏老师参与编写的。自1996年起,李柳柏参与编写了10余本教材,其中有5本由他主编。2000年,李柳柏与团队一起编写了《计算机操作与应用》系列教材,全套共25本,历经一年之久,这套教材得到了广泛好评,影响非常大,被教育部师范司列入教材目录。这一年里,李老师基本上手不离书,没事就在电脑前逐一确定编写内容是否可行,生怕出现一点漏洞。作为主编,李老师说:“编撰书册要牢记严谨二字,决不能敷衍塞责,否则就是对师生不负责任。”

如今,李柳柏与其团队正尝试编写一本“立体化”教材,何为立体化?李老师解释,就是将与计算机有关的音频和视频放入教材,只要学生们扫描教材中的二维码,便可以了解与专业知识相关音频和视频资料,实现教材的创新和资源的共享。除了教材,在科研创新上,李老师也一直潜心钻研。

2007年,李老师组织团队在原涪陵三农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名为“三农信息商品交易聚合平台”的惠农平台。三农信息商品交易聚合平台在全国广泛推广,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益,2011年项目获重庆市2011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李老师一直将科技创新和农业民生结合起来,他说,大学有四大功能,社会服务功能促使他关注“三农问题”,他认为大学老师应该要搞应用型科研,为经济社会发展做一些贡献。

多年来,他完成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7项,发表科技论文20多篇,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担任重庆市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第三届信息科学与机械工程国际学术会议执行主席。此外,李柳柏担任重庆市特色专业负责人,致力打造“程序设计教学团队”“计算机网络教学团队”“移动应用程序研发团队”和“云计算项目研发团队”4个校企混编的教学和研发团队。不是没有压力,李柳柏老师说道:“作为科研工作者,不能停下脚步;身为长师的一份子,必须有担当意识,学校的发展需要一大批锐意改革的创新者,那我们就要勇于担当、砥砺前行。”

(2013年,李柳柏在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参加高等教育管理研修)

致力改革发展,领航学院发展19

1999年,李柳柏开始担任计算机科学系的副主任。从只有16个学生的计算机科学系,发展到如今一千四百余人的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从一名普通的任课老师到一院之长,李柳柏见证了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的成长,更亲历了长江师范学院的发展。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和支持下,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都有了质的飞跃。

为了学院的发展,李柳柏院长和全院教职工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回想学院的发展,李柳柏感慨良多,他说:“最难的就是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那年,为了水平评估,学校提前几年启动准备工作,那几年全校教职工都拼着一股劲在工作。”计算机工程学院评估考核项目非常多,有师范专业、实验室、全校计算机水平测试等等,那几年全院上下都在思考怎样让学院教学、实验、测试水平提上去,连续四年,全院的老师都在为提升教学质量而努力,课程最多的老师一周需要上50节课。而作为院长,李柳柏更是要思考全院的发展方向。“那几年是我抽烟最厉害的时候,熬夜也最多,但每天都充满干劲儿,问题一个个解决,思路也越来越清晰”,李柳柏回忆道。

李柳柏认为,一个学院发展需要五个方面的条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优良的实验设备,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优秀的教师团队,刻苦学习的学生。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队伍,李老师说:“只要我们有一支关爱学生、勤于专研、团结奋进的教师队伍,学院就一定会又快又好地发展。”他努力打造教学团学一体化团队,提高师资队伍能力,建设了程序设计、创新创业、系统开发等学院教学团队。每年寒暑假,他带领团队到深圳、成都等地的企业考察交流,他说大学课堂一定不能脱离时代发展,尤其是计算机行业,我们要深入企业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并且寻求合作,他说:“嗅觉一定要灵敏,要嗅到时代需要什么、社会需要什么。”

如今,李院长开始担任学校教务处处长,角色的转变让他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遇到了许多新问题,但是李老师相信“活到老,学到老”,遇到问题很正常,只要去学习、钻研,问题总会解决。角色的转变,李柳柏开始思考更多关于学校发展、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的问题。面对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增设新工科类专业,大力培养“新工科”人才的转型要求,李处长表示,教务处将会在学校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的基础上,以“四个一流”建设计划为总纲,以推进新工科建设为突破,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关键,以教学基础设施为保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类加强课程建设,深入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切实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努力写好教学工作奋进之笔,开启教学工作新征程。

(埋头工作的李柳柏)

9月,我校迎来了一大批 “00后”学子,这一群千禧年后出生的孩子们,也让李老师十分牵挂,他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坚韧与厚重。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位见证了长师20年飞速发展的老师,又将在新学期为年轻的学生们授业解惑,身边的一切都在改变,但他对待教育的情怀与初心始终没变。

(记者:刘欣  邓祖波 /文)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