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对我校的乡村振兴百村行活动进行深入报道

发布者:admin发布时间:2018-11-23浏览次数:5718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我校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以武陵山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为代表的博士团队,以“聚焦乡村、振兴乡村”为使命,围绕渝东南、武陵山区、三峡库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问题和重要关切,开展长期化、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研究与服务活动,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长师力量、奉献长师智慧。这是长江师范学院师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体现,也是长江师范学院立足区域、扎根乡村办学的生动实践。

1121日,中国教育报在新闻·综合版刊发了记者署名文章,对我校的乡村振兴百村行活动进行了深入报道。



学者与青年学生脚下的“乡村振兴”之路

——记长江师范学院“乡村振兴百村行”主题实践活动

  

王丽英

  

用脚步丈量乡村,以行动担负使命,长江师范学院持续开展的“乡村振兴百村行”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焕发出强劲的育人活力和服务动能,令人欣喜,其鲜明的立意和成熟的模式值得推广。

  

心中有光

  

作为服务三峡库区、渝东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地方高校,长江师范学院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治学促乡”理念,自觉将人才培养的落脚点、科学研究的兴奋点、社会服务的聚焦点融于“三区”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全力培养有责任担当、有乡土情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党的十九大吹响“乡村振兴”的号角,为新时代“三农”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长江师范学院立即响应,并高起点推出了“乡村振兴百村行”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彭寿清教授任组长,宣传、学工、团委、院系、科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组建了业务专家组和执行指导组,既有效增强了组织合力和协作力,又切实提升了活动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在领导小组的统筹规划下,学校以理论武装为抓手拎起教育活动的总纲,紧紧围绕“全面准确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鲜明主线,面向师生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宣传教育活动,系统领会新思想“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逻辑体系;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讲请楚“两个十五年”的目标里所蕴含的“奋斗精神”。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两次专题培训,用专业思维和学术视域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引导师生关注国家战略,认识国情、市情。

极具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如一束光照进师生心中,让师生充分感受到新时代乡村之美、乡村之变,以及乡村振兴的迫切需求与光明前景。一位同学写下感言:“我们当以书为石,为乡村搭建一方美丽天地。”

  

脚下有泥

  

2018123日上午,长江师范学院鉴湖学术报告厅里气氛热烈,“乡村振兴百村行·百名博士下基层”出征仪式正在这里举行。

100名博士和100名优秀大学生组成的服务团队即将分赴100个村庄开展“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宣讲与调研活动。校长黄大勇教授作为专家团队成员,亲自带领10余人深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开展调研活动。

据统计,首期活动中,师生对重庆市境内的29区县的109个村庄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3000余份,访谈村、支两委成员1000余人,村民近1500余人,收集调研资料近150万字。

随着一串串沾满泥土的脚印不断向前延伸,一条条充满活力的乡村振兴之路也逐渐明晰,而“筑路者”们也满载收获返回校园。

青年学生们沿着这条路,边学习边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思考边实践,既在与博士的互动中收获了新知,又在与农民的互动中增强了担当意识,从社会发展的旁观者变成立志报国的开拓者。

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沿着这条路,观察乡村、研究乡村、服务乡村,在积极开展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新型环保技术培训、基层治理知识普及的同时,不断凝练乡村的中国经验和解决乡村中的中国问题,获得学术题材,提升学术能力。

而长江师范学院,则沿着这条路实践“360度”全方位育人和“治学促乡”办学理念,践行“守望乡村,振导乡邦”的使命,人才培养质量与学校发展双双获得提升。

  

胸中有丘壑

  

现如今,“乡村振兴百村行”一二期活动顺利推进,活动激发出的效应持续释放。

活动发起人姚茂华博士领衔的研究团队提交的资政报告《在巫溪县打造我市扶贫教育基地体验基地的建议》得到重庆市领导的肯定性批示;黄贤峰、黄海燕同学正在筹建重庆市“百村数据库”;宿梦洁等同学提出了“三农”工作队伍建设对策;张莹、石雪棋等同学已着手构建“村校通”网络平台;传媒学院师生策划并实施的重庆市首届“增福土鸡文化节”929日在涪陵区增福乡举行,运用传媒资源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专家组针对留守儿童的食品安全问题,联合市团组织、市食药监部门在全市深度贫困乡镇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学生的成长让我们欣喜,让我们对后续的长期化、系列化、品牌化运作充满信心。”重庆市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主任熊正贤博士欣喜地说道。

“乡村振兴”是一项战略性工程,领导小组狠抓长效机制建设,为参与调研的同学颁发证书,提供专门经费并购买保险,设置综合学分、创新创业学分、社会实践学分,构建了完备的激励与保障措施,确保每年有数百名学生参加“百村行”活动,每个小组有博士带队和业务指导。

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携手地方,通过构建“乡村振兴”数据库和长期观察点,及“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系列资政报告;通过举办“百村论坛”,为产业振兴、生态建设、乡风文明提供智力支持,为地方政府部门治理创新和农民增产增收增富搭建平台,让成果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好门路。

目之所及,路在脚下,只要心中有光、脚下有泥、胸中有丘壑,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虽远,必达。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11/21/content_509283.htm?div=-1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