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智能感知技术重点实验室党支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新时代高校基层党支部“七个有力”建设标准,发挥“双带头人”党建引领与业务示范的作用,推进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坚持“政治引领铸魂,科技赋能驱动,实践育人筑基,协同发展共赢”的四位一体发展战略,确立“抓实政治理论学习强根基,夯实基层组织建设筑堡垒;鼓励党员科技创新出成效,强化实践育人树典范”的工作思路,以“123”党建工作法铸魂赋能,充分发挥智能感知技术重点实验室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示范效应、服务辐射功能,催发平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及服务国家重大产业需求等方面的成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引擎,为国家科技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
1. 一个品牌——打造4彩党建品牌
智能感知技术重点实验室党支部着力推进4个出彩:理论学习出彩、特色活动出彩、平台建设出彩、业绩成果出彩。实验室党支部成立以来,以专题的形式开展理论学习活动50余次,结合主题党日活动开展党课宣讲20余次,讲党课11次;开展学术交流与沙龙、博士讲堂、专家讲坛等特色活动共80 余场;历经3年,圆满完成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并全面开始运行,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团队获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批“重庆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等标志性奖项。
2. 两个共同体——打造产教融合、校校融通共同体
智能感知技术重点实验室党支部着力加强党建引领,聚集校企、校校合作共融共赢,全面推进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品牌共创,着力提升校企、校校党建工作效能。
一是实施产教融合,助力科技赋能。对接行业标杆企业,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开展光通信耦合新型光芯片、偏振光芯片、AR显示光芯片的技术预研开发,支撑实验室高水平应用成果转化。近两年,伽蓝迈时光电为实验室提供750万横向经费,开发微纳光电透镜等系列产品。同时为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我院设立“伽蓝迈时奖学金”,已到账20万元。平台开发的“工程漫射光学芯片”、“抬头显示扩散屏”等创新产品已经产业化并搭载于国内知名手机和汽车产品上。
二是实施校校融通,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平台优势,着力培养我国光芯片领域的工程化人才。与四川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重庆三峡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让学生参与到从科研到成果落地的全过程。近三年,指导博士研究生3位、硕士研究生7位。其中已毕业3名博士研究生和2名硕士研究生,均已成长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
3. 三个结合———党建+育人+科研+服务,打造“硬核”党支部
智能感知技术重点实验室党支部围绕学校双高建设和科技赋能建设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行“党建+”模式,将党建与育人、科研、服务有机结合,通过开展“246”活动,打造“硬核”党支部。
(1)党建+育人:实施“2个1工程”培养“硬核”人才
一是实施职业素养培育工程。通过格物匠心讲堂、企业宣讲、校友论坛等方式,培育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操守。二是实施专业技能提升工程。依托平台,通过学科竞赛、毕业设计和岗位实习实训,着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充分将党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把课程思政、美育教育和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筑育人双赢局面。近五年,指导学生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期中SCI检索文章5篇。授权专利3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得市级以上奖项共30项,其中国家级5项,市级25项。尤其是依托实验室开发的微纳光学芯片为基础,参加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市级金奖1项,银奖3项。在本科生中培养工程师2名。
(2)党建+科研:落实“4个1工作”打造“硬核”队伍
支部每位教师党员每学年至少完成一篇科研论文、一个科研项目、一个知识产权、一个横向课题中的其中一项。充分发挥实验室以光芯片工程技术开发为核心的高水平科研平台优势和国家级人才为引领的团队优势,面向地方经济重大需求,聚力发展自主核心技术,转化关键自主产品,支撑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近三年,成功立项/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合计到账经费超2000万余元。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制定企业标准1项;出版专著4部。
(3)党建+服务:开展“6个1活动”彰显“硬核”服务
每个党员关怀帮扶一名困难学生、联系一个寝室、帮助一名学生就业、组织一次学科竞赛(学术活动)、指导一名学生考研、对接一个校企合作企业。支部获2023年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微纳光电器件与智能感知系统团队获2024年长江师范学院“鉴湖教师团队”;党随虎获22年担当作为好干部称号、秦林获22年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杜得荣获2024年涪陵区“师德标兵”。
智能感知技术重点实验室党支部以实干实绩,创新融合党建工作与科研教学,不仅提升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还有效推动了学院事业的全面发展。通过“123”工作法即“一个品牌”“两个共同体”“三个结合”的创新实践,工作室成功地将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核心任务紧密结合,实现了党建工作与学校事业发展的双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