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师范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信息通信技术ICT产业学院始终秉持“育人为本,产业为要,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理念,紧密对接重庆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万亿级现代产业集群,依托涪陵制造业大区产业优势,不断深化与行业知名企业合作,联合攻关产业关键技术,联合组建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提升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推进ICT人才协同培养。
一是对接行业产业,开展专业改造。立足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结合电信学院学科专业实际,对接智能终端产业链条,与中国华为、广州粤嵌、华清远见、伽蓝致远、珠海迈时等科技企业共同开展工程化教学,改革专业培养模式,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学院与企业共建师资队伍,外聘企业授课教师24人,学院师生通过华为认证36人、鸿蒙系统培训6人,双师双能型教师29人;与粤嵌共建实验班,共建粤嵌电子设计众创空间,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3届;与中国华为授牌华为ICT学院,开设《鸿蒙智能传感系统》微专业,共建5G-star通信虚拟仿真实验室;与千锋、粤嵌、华清等共建课程5门,出版教材2部,新增行业应用案例、在线虚拟仿真库、案例教材等配套教学资源50余个;企业设立“伽蓝迈时”奖学金25万元,共同培养优秀学子。
二是对接重点企业,开展科研攻关。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团队建设为核心,科技创新为动力,学科平台为保障”,与企业共建科学研究团队、科学研究平台,联合成立“微纳光电芯片联合研发中心”“智慧气田传感技术研发平台”,大力开展工程性、应用性科学研究与应用示范,显著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科研团队瞄准3D机器视觉智能感知领域缺乏自主微光学工程散射光芯片的问题,系统解决了该芯片的理论、设计和制造技术难题,研发了系列产品,成功应用于智能手机、智能扫地机器人、智能安防监控等。相应成果获 2022 年度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22 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学院与中石化涪陵页岩气公司和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率先在国内开展页岩气光纤智能感知技术研究,研制了页岩气开采及输运安全智能感知监测系统,成功应用于涪陵区页岩气某集气站1000km的管道输运智能监测。授权发明专利7项,研发监测设备2套,制定企业标准1项,每年产生经济效益达5700万元。
三是对接学生发展,开展创新教育。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对接重庆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确立“1113”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思路,建立“四四式”创新创业育人机制,多措并举打造“两地一体化”建设,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升明显。近5年,获市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360余项,立项国家级和市级“双创”项目43项。其中荣获华为ICT大赛特等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等。学生整体就业率达99%,满意度达96%。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核心竞争力得到不断提高,并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
在探索产教融合、校企融通的道路上,长江师范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信息通信技术ICT产业学院以坚定的步伐,不断前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通过紧密对接行业产业、重点企业以及学生发展,学院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更为区域产业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未来,ICT现代产业学院将继续秉持“育人为本,产业为要,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理念,深化与行业知名企业的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同时,学院也将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