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由我校承办的西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涪陵金科酒店举办。来自全国师范高校、研究机构、学术期刊的专家学者以及西部地区一线教师200余人齐聚一堂,凝心聚力探索乡村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西部乡村教育发展新路径。
郑新蓉、陈时见、向小川作主题报告,重庆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如安主持。
在论坛主题报告阶段,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作题为《教育公共性——五代乡村教师的使命》的报告,她以代际划分为线索,剖析共和国五代乡村教师的特征和公共性内涵的转变,分析了乡村教师公共性遮蔽的原因和后果,提出新时代乡村教师公共性重塑的必要性和路径。西南大学原副校长陈时见教授作题为《高质量教师培养的使命与路径》的报告,分析当前高质量教师培养面临复杂的培养体系、庞大的培养规模、封闭的培养环境和弱化的培养资源等现实挑战,提出高质量教师培养的关键问题和优化路径。我校副校长向小川教授作题为《长江师范学院“新师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介绍了“新师范”建设的历史脉络、长师探索,提出“新师范”建设的“三基一化”的新路径。
来自西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重庆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师报》、涪陵周边区县教委等专家学者,在分论坛重点围绕西部乡村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乡村教育建设,以及乡村学校教育改革等问题展开学术交流。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茶世俊教授在《协同构建边疆乡村教师教育新体系的思考与建议》报告中,他从政策背景、实践情况和课题研究的角度指出构建边疆乡村教师教育新体系的必要性,提出构建“公平、有质量、可持续”的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培训体系,并从外部资源融入、优化协同机制和激发内生动力三个方面提出协同构建的思路。
石柱县中益乡小学校长赵登明在《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解决“教育保障”突出问题——中益乡小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讲话精神情况》报告中,介绍了中益乡小学四年多以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落实“教育保障”过程中,在保证贫困山区孩子上学受教育、教育管理学生、安全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中采取的重要举措。
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雒焕国教授认为,要重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强化乡村教师职前教育实践质量,确立“乡土中心”的乡村教师培训价值取向,提升乡村教师在乡村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加强乡村本土文化与乡村教育的融合。
我校西南乡村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中心董静教授提出,理性在新时代乡村教师教育价值取向选择和身份建构方面的重要性,针对当前乡村教师理性缺失的现实表征,剖析了新时代乡村教师理性重塑的基本内涵和实践路向。《中国教师报》主编黄浩通过对近年来媒体传播对乡村教育影响效应的分析,提出用好新闻传播的力量,讲好新时代的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故事,赋能乡村教师发展。
(记者 苟川 通讯员 董静/文 苏郑俨 秦畅/图)